编者按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直接体现在就业领域。全面认识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显在和潜在影响,进而积极应对、化危为机,以促进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是确保后疫情时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迫切需求。今天,我们刊发此版,希望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有所裨益。
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央提出了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和落实“六保任务”的总要求,其中,就业问题列为“六稳”和“六保”之首。202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创历史新高,而在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综合影响下,就业形势压力较大,亟须各界积极研究、精准应对。
后疫情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新趋势
就业市场岗位需求的结构性震荡和空间分布不均。首先,疫情期间第二、三产业均受到较严重的冲击,尤其第三产业中除新经济行业外的其余服务业用工需求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从微观层面看,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大为削弱,其为维系生存可能采取裁员政策。其次,从就业需求空间分布来看,基于我国目前的产业区域分布格局,南方的就业形势比北方要好,长三角和珠三角就业形势较好,然而受疫情影响,区域间求职者的流动并不顺畅,由此也对未来产业布局与人才培养和就业提出挑战。
企业招聘阵地由“线下”转战“云端”。“云端”招聘作为以往线下现场招聘的辅助形式一跃成为疫情及后疫情时期的主要招聘方式,然而对于许多高校毕业生而言,思维惯性和观念认识上更看重和习惯于企业进入学校的校园招聘,并对于网上签约、云端面试和虚拟报到等全程“云端”招聘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并不高。
很多高校毕业生对网络招聘平台线上求职全程化的实现并不熟悉,因此当前以线上招聘为主的就业数据并没有反映出与线下招聘相同的成效。由此,高校应主动思考如何应对后疫情时期以线上招聘为主要手段对高校就业工作带来的挑战,调整和优化就业指导,同时,企业和平台网站也应开发全面、高效的云端招聘技术架构和流程,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和价值。
就业市场对于求职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后疫情时期,雇主一方面需要尽快恢复企业正常运营,另一方面需要提升组织效能和盈利、加快获取盈利速度以争取最大程度地挽回疫情及其持续效应期间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这种必然的经营诉求必然会提高对应聘者的要求,尤其是在一个供大于求、具有较大的可选择余地的人力资源市场,富有经验、综合素质更成熟的求职者将更富有竞争力,而对于初次就业,且受疫情影响实习实践相对较少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职业形态和工作模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一方面,疫情时期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职业的繁荣,例如在线影视、在线游戏等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例如网络直播等基于流量的在线销售,这些新兴职业具有工作时间自由、工作场所自由以及工作与生活边界模糊的特点。另一方面,疫情防控使宅家工作模式日渐兴起。面对这种新型工作模式,传统的职业认知和工作观念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确保居家工作时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这种挑战对高校毕业生而言也同样存在。
后疫情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应对之道
后疫情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持续影响的同时,也面临着以往不曾有过的机遇,变则通、通则达。
(一)深化产业与就业协同发展,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发挥产业纵向关联作用,利用产业链上企业基于整体利益的集中决策优势,在实现产销均衡的同时稳步推动产品转型升级及产量增加,进而有效增加产业链上的人力资本需求空间;有效利用区域资源禀赋,以资源为纽带,实现横向的城市与城市、产业与城市的多维融合,消除城际边界限制,形成产业集群,进而增强区域对人力资本的吸引能力,有效促进产业所属区域的大学生生源地就业意愿。纵、横双向的立体产业与就业协同发展战略将不仅促进产业、吸纳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借势新经济理念,拓宽就业渠道。疫情防控要求催生出一系列以“共享经济”、“零工经济”和“宅经济”为理念的、以对时间和空间限制小、进入门槛低和雇佣成本低为特点的新型职业形态。这些新兴职业机会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有效解决毕业生“慢就业”的问题,还可以充分释放新生代群体的潜能,为经济社会贡献更多效益。因此,应积极拥抱时代变化,鼓励高校毕业生尝试类似“宅经济”的新型职业形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三)优化网络招聘平台,完善用户价值体验。要多从心理学、工效学等多领域不断优化平台招聘网站和App的内容与界面,有效改善用户体验,消除沟通信息模糊性,提高线上招聘职位和求职毕业生信息的全方位呈现度,提高匹配速度和精度,促进毕业生网上签约、面试和报到等就业流程的顺畅进行;要建立健全线上招聘相关制度,尤其是基于网络的线上招聘存在一定的虚拟属性,招聘双方都有可能因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带来信息的不对称和风险,为了实现平台招聘的公平、客观和有效以避免网络欺诈行为的出现,相关线上招聘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需要尽快出台。
(四)引导就业观念转化,树立灵活就业观念。后疫情时期,高校毕业生需要积极转变职业观念。首先,针对当前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的现状,应强化高校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先积累后发展的策略性职业妥协观念。其次,针对后疫情时期防控常态化的趋势,原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工作模式被打破,加之高校毕业生的强职业价值导向和自我驱动特性,他们可能不仅需要面临可能出现的职位、组织、行业和地区上的工作转换,还应具备对自己跨越边界能力的认知,实现物理上和心理上的流动,因此适当培养高校毕业生无边界职业生涯态度对其快速适应当前社会的工作现状将大有裨益。
(五)精准开展就业指导,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力。首先,高校毕业生职业教育和指导要借助大数据和移动媒体时代的技术加持,增强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就业资源的能力。其次,当面对可能出现的生涯变化或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时,高校毕业生需具备相应的应对能力,职业生涯适应力将会成为他们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取得职业成功的元能力。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必须要考虑如何通过增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关注力、职业控制力、职业好奇心和职业自信心,从总体上提高其生涯适应力,使其能够持续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科学自我认知、评价和调整职业锚,保持稳定的职业信心。最后,不同高校毕业生在职业素质、技能以及追求等方面存在定位差异,因此需进一步精准实施相对应的就业培训和指导,以更加科学地建立健全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培训体系。
(作者:张捷,系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江苏省中特中心南艺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