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隆回中洲村:一腔真情激发脱贫之心

来源: 作者:曾诗珈 发布时间:2020-06-17 15:00       

【点睛】村里人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过桥不忘扶贫队。”用隆回县委书记王永红的话说,湖南省纪委扶贫工作队真正走进村民的心里,成为了他们的“贴心人”。从踏进中洲村的那一刻起,湖南省纪委驻中洲村第一扶贫书记、工作队长刘献文的心就在这个宁静的小山村扎了根。刘献文感慨地说:“在村里待久了,对这片土地有了感情。”


湖南隆回中洲村:一腔真情激发脱贫之心

中洲村隶属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三阁司镇,虽说有四面环水、水外环山、山水相间的秀丽风光,但是贫穷落后的局面已经持续了好多年,用刘献文的话来讲就是:道路硬化只到村,产业发展都是零,危房旧房急死人,求学看病路难行。面对媒体的采访,回忆起两年前的中洲,头发已然花白却依然踌躇满志的刘献文说:“我们等不得也等不起。”

湖南隆回中洲村:一腔真情激发脱贫之心

2018年3月27日,刘献文带领扶贫工作队来到了中洲村。大家把行囊一放就迫不及待的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村里的整体状况。经过一番了解,刘献文将中洲村的致贫原因总结为:孤、穷、差、弱。针对这些问题,刘献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民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确定了三年脱贫的总体目标,并制定了详细的脱贫方案。

湖南隆回中洲村:一腔真情激发脱贫之心

扶贫先扶智(志),激发内生动力

“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奋斗之志,幸福从何而来,满意度如何提高?”刘献文说。要扶贫首先要和村民建立起一座心连心、心贴心的“贴心桥”,唯有这样才能为扶贫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湖南隆回中洲村:一腔真情激发脱贫之心

首先当然要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刘献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每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党性意识,凝聚队伍力量;充分发挥纪委作为政治机关的组织优势,认真履行第一书记的职责,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心齐气顺去干事创业。中洲村党支部连续两年被评为三阁司镇先进党支部、隆回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湖南隆回中洲村:一腔真情激发脱贫之心

对于村民,扶贫队紧抓群众思想工作这条主线,通过宣传造势、民情恳谈、问题解决、评比表彰等举措,不断转变群众观念。先后十余次向贫困群众深入宣讲扶贫政策,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脱贫理念。通过评选表彰勤劳脱贫户、五好家庭户、卫生示范户、优秀党员等各类先进典型,弘扬正能量,凝聚脱贫致富、建设美丽村庄的磅礴力量。

湖南隆回中洲村:一腔真情激发脱贫之心

破发展之难,增强村级“造血功能”

产业发展是保障稳定脱贫的压舱石,也是乡村发展的推进剂。刘献文试图为中洲搭建一座沟通外界、融入市场的“致富桥”。

湖南隆回中洲村:一腔真情激发脱贫之心

要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为他们谋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是关键。扶贫队引进了湖南和亚运动用品有限公司在中洲建设扶贫车间,尤其是这家公司的领头人——谢银,也是从隆回“走出去”又“引进来”的青年企业家。

有一年隆回县政府去上海招商,举办了“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活动,在上海闯荡多年的谢银动了心。隆回是人口大县,而制鞋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回家乡十分契合工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于离开已经18年家乡,谢银始终割舍不掉。2012年,谢银的鞋厂终于办了起来。目前,车间共吸纳务工人员170人,其中贫困户55人,让贫困户和留守劳动力有能力在家照顾老人、小孩之余,还有一份稳定工作,这是谢银多年以来的一个理想。如今,随着扶贫车间的到来,中洲实现了“企业建在家门口,挣钱就在村里头”的脱贫致富梦。

村民孙柳青就是扶贫车间的众多受益者之一。她自幼患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因此,刘献文安排她到离家不到2公里的扶贫车间上班,即便如此,依然有着很多现实的困难。刘献文透露:“开始她不愿意在车间上班,后来我们了解到她的轮椅是手动的,上下班、打饭、上洗手间都需要别人推上推下,怕连累别人。”刘献文立即与县残联协调,为她争取了一台电动轮椅。当坐上刘队长亲手送过来的电动轮椅时,孙柳青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个什么事情都不想麻烦别人的姑娘,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自信和安全感。“我现在是家里挣钱最多的人,比我老公挣得多。”大笑过后的孙柳青满怀感激地说:“不过,特别感谢大家无私地帮助我、关心我。”

对于农村来说,农业的发展是全村人都关心的问题。柚子是中洲的一个特色作物,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培育出了质量上乘的回甘柚。村里有一片550亩的柚园,那是早年回乡创业的刘军风创办的。早年间她和丈夫到浙江从事教育培训行业,他们应该算第一批主动回乡创业的年轻人。看到家乡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本着自己人开发自己地的想法,刘军风他们投入200万元投资了这片柚园。“一方面想把这方土地真正留在村里自己人手里,另一方面还是想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刘军风说。

扶贫队还组织建设了20余亩现代生态农业基地,贫困户入股分红,并在产业基地劳动取酬。此外,扶贫队还推进了一些诸如光伏发电等的重点产业。

解民生之困,生活品质有保障

要让村民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基础设施的优化是必要的一环,尤其是那座让全村人拍手称快的“赧水大桥”。这是一座把中洲真正引向新时代,带领中洲人走向外界的“幸福桥”。

刘献文刚来村里入户走访的时候曾经发放了300余份调查问卷,用以了解老百姓最强烈、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反馈,几乎人人都提到了修桥的问题。当初刘献文准备进村的时候就被告知必须要坐渡船的时候,修桥就一直是他的一个心病。村民出行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村里的50多个孩子只能每天乘坐客船到对岸的小学读书,一旦遇到刮风下雨天,河水猛涨,孩子们上学、放学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刘献文主动协调对接相关部门,一个一个单位的跑,一个一个部门争取,推动中洲赧水大桥项目尽快动工建设。2020年6月4日下午16时58分,随着最后一根桥梁的有序搭建,历时一年的赧水大桥终于顺利合拢。刘献文在现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宣布:“中洲赧水大桥桥梁完美合拢!”闻讯赶来的二百余名村民,有的自发带来烟花鞭炮,喜气洋洋地点燃幸福之火花,汇聚成一片欢乐的海洋。鞭炮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寰宇。但是如今回想起那时候的场景,很多村民却对记者说:“在筹备立项和修桥的那段时间,刘队长一夜之间从男孩变成了老头子。”

在桥的问题得以解决之后,省纪委还投资对通组道路进行拉通和硬化,对沿山进村公路陡坡路段进行加宽并安装防护栏,对主要农田水渠设施进行清理修缮。此外,刘献文积极争取水电部门的支持,解决了村民的用水用电问题。另外,中洲人民会场和村图书室也进行全面修缮和优化。

点亮微心愿,拳拳真情传递远方的爱心

帮扶工作队并不是孤军奋战,省纪委监委的领导和同事们一直牵挂关心着中洲村的村民们,尤其是孩子们,要振兴中洲,他们才是真正的希望。从扶贫队正式进驻中洲时,省纪委监委的领导和同事们的心里就多了一群素不相识的孩子们。他们还在村里开展了“践初心、献爱心、认领贫困学子微心愿”活动,希望能帮助到敏而好学、穷且益坚的中洲学子。

刘某(化名)的心愿是拥有一辆自行车。他的爸爸早些年前因病去世,妈妈长期在深圳打工,他和年过八旬、体弱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告诉我们,刘某在赧水河对岸的石蒜小学读书,每天上学来回得走近10公里,下学期将在砂子坪中学读七年级,路更远了。刘某的心愿就是每天能骑自行车上学,这样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还可以多照顾奶奶。省纪委的一位同事听说后感动得热泪盈眶,精心挑选了一辆自行车寄给刘某。刘献文帮他把自行车装好,刘某迫不及待地接过刚组装好的自行车,一个纵步跨了上去,和其他领了自行车的小朋友一道,在村部前的马路上欢呼雀跃、你追我赶。看到孩子们实现心愿后喜笑颜开、活蹦乱跳的情景,刘献文的脸上也不由自主地露出了笑容。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扶贫队

自从扶贫队来到中洲以后,村里可以说一天一个样。不光村里的乡亲们喜笑颜开,就连从前外出打工的许多人也都纷纷回到村里。

今年43岁的刘松军原先在外地办加工厂,月收入可以上万。但是自从听说村里来了扶贫队,给村里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回到了家乡,在村里的鞋厂做工。虽然收入不比从前,但是更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村里要打造美丽乡村,刘松军试图挖掘中洲的民宿文化,自行收藏古老的民间房契达上百份,把村里的生态旅游观光做起来,让中洲村的文化得以传承并进一步走出去。

村民刘会贵原先在外打工,一个月有7000元收入。2019年6月份回村的时候发现村里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当即决定辞掉外地的工作回村里的鞋厂上班,虽然工资比以前少了一半还多。当问及原因时,他说:“主要是因为刘队长。”原来,刘献文刚到村里的时候,了解到刘会贵常年在外打工,但他的父母均年事已高,此外还有两个孩子。刘献文经常到家里帮两位老人干活儿,处理一些本该刘会贵该处理的事。刘会贵知道后,送给刘献文一面写着“人民好公仆,为民办实事”的锦旗,“虽然没多少钱,但是心里十分感激刘队长!”刘会贵说。现在,刘会贵在鞋厂工作之余还种了5亩辣椒,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最让刘献文印象深刻的是村里的刘时爱大妈,刘大妈今年70岁,早年丧子。刘献文一行刚来村里,在清查贫困户的时候,按照条列规定取消了刘大妈的贫困户资格,在一次恳谈会上,刘大妈自告奋勇上台发言,把对扶贫队的意见直接讲了出来。刘大妈和扶贫队的关系一时很僵,但是在了解了具体的政策以后,刘大妈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还把三个队员都当成了自己的儿子来爱护。“最舍不得的就是刘大妈。”刘献文当着记者的面拉着刘大妈说。

村里人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过桥不忘扶贫队!”用隆回县委书记王永红的话说,就是:省纪委扶贫工作队真正走进村民的心里,成为了他们的“贴心人”。从踏进中洲村的那一刻起,省纪委驻中洲村第一扶贫书记、工作队长刘献文的心就在这个宁静的小山村扎了根。刘献文感慨地说:“在村里待久了,对这片土地有了感情。”

事实上,在赧水大桥建成通车的时候,在村民和刘献文之间也悄然勾连起一座桥。只不过,赧水大桥是一座横亘天堑,把中洲真正引向新时代,带领中洲人走向幸福的“幸福桥”。而后者则是刘献文和村民心间的“贴心桥”,这座桥永恒矗立,巍然不倒。(曾诗珈)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