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加速的当下,职业教育正从“类型教育”向“高质量教育”跃迁。安徽新华电脑专修学院以37年职教积淀为根基,于2025年推出“双高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高技能+高素质”双轮驱动,为青年学子铺就一条从“能就业”到“就好业”的成长通道。这场以产教融合为底色、以数字技术为笔锋的职教改革,正在重新定义技能人才的培养范式。
一、时代命题:职业教育如何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据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缺口超2000万,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制造业“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暴露出传统教育模式与产业需求脱节的深层矛盾。在此背景下,安徽新华电脑专修学院以“双高计划”破题,将培养目标直指“产业急需、技艺精湛、创新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职业教育不是低分者的选择,而是国家战略的支撑。”学院院长在发布会上强调,“我们的计划要实现三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培养与就业对接,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行业价值链上的关键节点。”
二、培养范式革新:从“技能单一”到“双高融合”
1. 九大前沿专业:紧扣数字经济发展脉搏
此次计划聚焦AI环境艺术设计、大数据智能工程师、无人机应用与高级工程师等9大新兴领域,覆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创意等国家战略产业。以“AI全域电商”专业为例,课程融合直播运营、数据分析、智能客服等技能,直击新零售行业痛点;“智慧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则通过VR模拟实训系统,让学生沉浸式掌握轨道交通全流程管理。
2. “双师型”师资:企业工程师与教学名师的“双重赋能”
学院构建"产业教授+技能大师"双导师制,既有来自华为、阿里等头部企业的技术专家传授实战经验,也有全国职教名师把控教学质量。在"电气自动化高级工程师"专业实训室,企业导师正指导学生调试工业机器人,这种“真题真做”的模式让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无缝衔接。
3. 产教融合基地:打造企业实战化生态
投资1.2亿元建设的现代化实训基地,集智能工厂、创客空间、技能认证中心于一体。学生可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参与企业项目:为本地企业开发电商小程序、设计智慧城市景观模型、调试无人机巡检系统……这种“做中学、学中创”的模式,使毕业生上岗即能创造价值。
三、就业生态构建:从“毕业安置”到“终身发展”
1. 定制化成才方案:让每个学生找到“最优解”
针对高中在读、辍学、毕业及中专、职高、技校学子,学院设计“学历提升+技能认证”双通道。对于辍学青年,提供“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快速通道;对于有升学需求的学生,则通过“3+3”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打通升学路径。
2. 企业订单班:让就业“未毕业先落地”
与科大讯飞、蓝航天际等300余家企业签订人才共育协议,开设“大数据智能工程师订单班”“无人机应用技术冠名班”等特色班级。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评价和实习就业,学生入学即签订就业协议,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
3. 创业扶持体系:孵化“技能型创业者”设立1000万元创业基金,为有志于数字创意、电商直播等领域的学生提供场地、设备、导师等全链条支持。往届毕业生中,已有23人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年营收超百万元,成为区域经济创新的生力军。
在安徽新华电脑专修学院的实训中心里,一群身着工装的青年正专注地调试着智能设备。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技能的精进掌握,源于对职业的清晰规划,更源于一个时代对技能人才的尊重与期待。当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人人出彩”的舞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