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本事,成长为名师应观照的核心要素

来源: 作者:黄世举 陈建良 发布时间:2020-08-10 11:19       

        也许成长为名师需要“天助”、“人助”和“自助”,即要有名师成长的政策和机遇,要有名师培养成长的土壤和平台;也要有领衔名师和团队的引领和带动,在同伴互助中实现成长,要有一个教师成长共同体;更要有自己的坚守、突破和超越,走出一条成长为名师之路。有幸成为名师团队成员,有了更好的成长平台,在学习中得到促进提升,看到了领衔名师们的优势之处,也让自己坚定走在成长的路上,去追寻自己所认定的教师成长之梦。

    而在现实中教师的成长一般是被动的,或许是被校长推着去,或许被院长要着去,自己自觉成长的少,不是内在需求的驱动。我认为由内而外的是自主成长,由外而内的是被动成长,美好的成长应该是由外而内的,是一种内心的觉醒和成长方式的选择。陶行知说:“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我认为成为名师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有成长自觉,有牺牲精神危机意识、成长规划日积月累、取材有道用好资源、平常之心以及小事做起、沟通对话和口碑传扬,这样我们的成长才能走在“赢”得正方向,名师的这块钢铁才能炼成。认为要成长为名师,乃至教育家,虽要具备的要素很多,窃以为关键当有“二有”:有信仰、有本事。

    信仰,人之精神。人若无,行尸走肉也。信仰,思想之谓。人若有,神采奕奕也。要成为名师当先有教育之信仰,有教育之梦;要成为名师要有教育理想,一份坚定的教育信仰。朱自清先生1924年10月16日在《春晖》第34期发表文章《教育的信仰》,他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说得多精辟,作为教育人,要对教育有着宗教徒般的热情与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要成长为名师,当有牺牲精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特定的阶段,我们得要放下,学会舍得,告诉我们要有热爱教育教学这份事业之心,认真去做一定会做对,用心去做一定会做好。

    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有教育的信仰对教师的成长,特别是成长为名师的重要作用。有无教育信仰,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状态、工作效能,甚至预测他能否成为一个名教师的重要尺度。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促进学生全域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基。如果心中没有这样的精神支撑,很难想象一个教师能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走得很远,也很难想象一所学校能培养出全面型的人才。是啊,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坚定的教育信仰的支撑,即使未来有了很大的成就,也会因其信仰的缺失而误入歧途。特别是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之心蔓延,就更加需要教育信仰的精神支持。我们常说,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而没有信仰,何谈神圣?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教师应成为有教育信仰的人。信仰的力量,它像灯塔,给黑夜里海上航行的水手照亮了前方的路。不管现实如何,要成长为名师,必须始终应该坚守一种纯净和崇高,向往最美好的“象牙塔”惠特曼说过:“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位和生命。”有了坚定的教育信仰,我们对教育就不会悲观失望,对教育更多的就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去恣意指责,甚至对教育丧失耐心;对所有学生不会弃之不管;对于课程改革,会执着地去追求;对自己也充满着信心和力量,就会沉下心来,去做自己喜欢做又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多么美妙的成长。

    本事,即本领,是指个人或集体的办事能力。要成长为名师就得有本事,要有真才实学。教师不仅要惦记着怎么去教育学生,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应该惦记自己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精神上的成长,去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主张。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发展,只有自身成为“有本事”的人,才能培养出“有本事”的学生,最后才会口碑传扬。成长的关键是行动,做就会得到,就会长本事。

    必须进行成长生涯的规划,明确成长要分几步走,遵循成长规律;要取那些于己有益有用之材,且要取材有道;要有平常之心,而非功利之心,要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地追求自身的成长;没有教师过硬的专业性的本事,以及辛苦与努力,教育任何的谋求发展都是空话。我认为一个教师要想有所作为,必然要像牛顿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舍此只能做一个井底之蛙。对于教师而言,囿于自己的视野,在成长为名师的道路上,是非常需要专家学者的引领的,因为专家的引领会加速教师专业发展。如果能够聆听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与他们面对面的沟通,拜专家学者为师,这自然是非常惬意的事情。这就是这次的培训落地南京师大的缘由,我们就是要与专家零距离接触,在他们的讲学内容中去“偷”,这是“偷师长”的,还应该“偷同伴”和“偷学生”的,要同伴互助和教学相长。除此之外,事实上,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要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做学问,增进本事。要终身与书为伴,要读学科典籍、管理典籍、国学典籍等,去认真读教育家专著,读专家学者的文章,吸众家之精髓,采众家之所长,让我们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等的理论水平,既可以打开自己的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同时也可以写些心得体会,积极进取,进行内省反思,做些研究,促进更好的长本事。

    教师要成长为名师,还得有教科研的本事,虽然人人都懂、都知,但未必人人都能去做且做好。而且在教师当中还有种不正确的认识,认为教师教好了学足矣,教科研不是教师的功课。对教师而言,教学和教科研不是两层皮,教师的研究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合而为一的。专家在讲座中一再强调教师研究主要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而反思、探讨、研究,也就是做草根式的课题研究语文界前辈叶圣陶、陶行知的研究不就是极具草根特点吗?教师的研究,眼睛不要老望着天,要看脚下。自己的课堂中就具有丰富的研究资源,但很多人常常视而不见,白白浪费了宝贵资源。教师做研究要有敏锐的眼睛,这样可以随时捕捉到教育实践中的火花。要有动笔的习惯,随时随地记下教育教学中的所思所感。要有反思意识、叙事意识,要把研究用文字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对平常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的上下求索,我们的本事就在这思索之中长进了。

    要注重师生间对话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在亲密融洽的、民主合作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迸发智慧的火花。罗杰斯认为,师生间对话交流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遵循三个准则:“真实”、“接受”和“理解”。师生之间良好的对话交流,受益的不单单是学生一方,学生对教师的增值评价,感激和回报也会成为教师成长的动力。还有与家长、同伴的沟通交流的本事也不可或缺。

    成长为名师的道很多很长,我们要走在成长之道上,且要走在适合自身成长的“小道”之中,要凭着一颗热忱、执著的有信仰的心去追求着成长为名师的快乐与成功,无论是平静、坎坷、不幸、荣誉都依然那么坚定、从容。我爱极了一句佛语: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总觉得自己是大千世界里的一粒小小金粒,当岁月如水波般潺潺流走的时候,希望自己还能在阳光下闪烁出细微的光芒。要用心去守护着这份平凡而又神圣的事业,以对事业满腔的热忱去增进本事,爱我所爱,不怕工作清苦,不计待遇高低,不嫌工作平凡,于无声处创造自己的价值,演绎好成长为名师的人生。作者:莆田一中副校长、擢英中学书记 黄世举

 

花园式的擢英中学风光
 

作者简介:黄世举,男,汉族,1973年10月出生,1997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教育硕士,语文高级教师,历任莆田一中办公室主任、莆田市外国语学校校长、莆田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现任莆田一中副校长、擢英中学书记,莆田市级骨干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获教育部课题优秀实验教师、中国教育学会“高效读写”课题实验优秀教师奖、市师德标兵、市青年专业技术后备人才、市园丁奖、市直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教师、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参研多个国家级、省级课题,教学录像课和论文获教育部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教学设计获得省二等奖,在CN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指导学生在作文竞赛中获得全国奖多次等等。(陈建良)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