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还可以“下”得更精彩

来源: 作者:吕巍 发布时间:2020-01-11 12:04       

跟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科技处一起下基层,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每一次的感触都不尽相同,却也有“亘古不变”的相同感受,那就是——累,真累,这一次尤其如此。

环境艰苦、长途跋涉、交通不便、行程紧凑,调研组常常是一大早就出发调研,一直到夜幕沉沉才能回到住处。而这次天公也不做美,又是风又是雨的天气给调研带来了不少困难,委员和专家们却风雨无阻,不仅没有让调研进度受到一点影响,还在10日上午挤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前往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参观和接受教育。

晚饭后的时间,调研组成员也充分利用。聚在一起谈白天调研时发现的问题、相关的建议,确定第二天的调研重点、各自的分工,当然还有对整个“送科技下基层”活动的总结和思考。虽然12年来,“送科技下基层”的脚步已经越来越实,但委员和专家们认为,“下基层”还可以“下”得更精彩。

之前在科技部工作的曹健林参与过科技部的扶贫工作,他和大家分享了科技部的扶贫经验。

“科技部做扶贫,会盯着一个地区,一直做下去,比如我们有延安点、井冈山点、大别山点。我们的一个经验就是,科技不是一天就能见效的,它需要长期支持。”

曹健林说,他在科技部任职的9年多时间里,去过延安点和井冈山点,亲眼见证了科技对这两个点的经济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

“延安地区属于西北黄土高原,雨水比较少,不容易形成植被,破坏起来却很快,因此当地人基本不在60度以上的坡地上种地,也不准放牧。那么,除了种点儿果树,地还能干什么?科技部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30多年间,一直支持当地发展大棚种菜,帮助他们引种、推广种植技术,甚至帮助他们建互联网、跑销售。”

曹健林说,如今,延安满山都是绿的。当地人沿着向阳的山坡搭了很多大棚,引进良种,种黄瓜、种茄子、种西红柿,大棚里的滴灌设施、授粉技术都很先进,农民基本上靠种菜为生就可以生活得很好,可以说,科技在改变延安农民的生活以及延安整个生态环境中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我觉得‘送科技下基层’在地点的选择上也要有重点,这很重要。”曹健林说。

在吴昌德看来,扶贫先扶志。“怎么扶?用科技开眼界、上手段。”

吴昌德说,造成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活跃度不够,总是维持几千年来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和创新。“但是科技却可以让他们开眼界,比如利用通信技术,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他们知道还可以换一个活法,这样,才能刺激他们改变生活、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的‘下基层’活动就是要在这方面做努力。”

光有眼界不行,还得有办法。

吴昌德参加了全国政协2018年赴广西的“送科技下基层”活动,当时委员们现场对接农户、商户科技服务需求,打通科技扶贫的“最后一公里”的场景让他记忆深刻。

比如,王宜委员提出,广西的水果种植面积广、品质好,可以引进当前先进的果汁营养提取和保鲜技术等,做优水果种植加工产业链。黄力委员表示,靖西气候适宜真菌研究和试验,可以联系微生物研究所,吸引科研人员,引进成熟的食用菌养殖项目,在当地进行普及推广。闵庆文委员提出,东兴市的高跷捕鱼和靖西市的大香糯种植,一个是京族传统特色技艺,一个是种植历史可上溯到宋朝的种植项目,都具有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经济、社会、科研与示范推广价值,可以申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带动康养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委员们的一些建议在现场就形成了初步合作意向,给当地带来很大的实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帮助他们拓宽视野、转变观念的基础上,还要扎扎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切实问题,只有这样,‘下基层’才能越来越具效能。”吴昌德表示。

在殷晓静看来,教科卫体委员会工作涉及重要民生领域,在“下基层”活动中,注重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融入联系服务委员和界别群众之中,支持和鼓励委员面向社会传播共识也十分重要。

“组织委员们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中央的温暖和关怀传递给老少边穷地区群众,体现‘人民政协为人民’;开展讲座、科普、指导、宣传等,使委员正面发声、宣传政策、理顺情绪、凝聚共识,体现‘政协离人民群众很近’。每一位委员都要自觉做党的政策宣传者、群众利益维护者、社会和谐的促进者。”殷晓静表示。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