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县老城镇:绿色发展赢来水清民富

来源: 作者:黄明飞 孙波 叶俊哲 赵菲燕 发布时间:2020-04-20 18:14       

         近日,本网南阳编辑部在市财政局、淅川县委宣传部、淅川县老城镇政府相关领导陪同下,一行10余人深入淅川县老城镇调研“绿色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发展”工作。

 

 

老城镇是淅川县老县城所在地,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地处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北岸上游,距县城23公里,X011线横穿全境。全镇共辖25个行政村,2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万人,国土面积1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万亩,库区消落地面积6万亩,宜林荒山荒坡面积8万余亩,是淅川县移民大镇。

老城镇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才辈出。舜帝时为尧子丹朱封地,丹朱陵即在今天老城镇石门村,春秋时是楚文化主要发祥地,楚国大夫屈原登岵山凭吊写下千古不朽诗篇《国殇》,明代史部尚书彭凌霄即为老城镇安洼村人,春秋时的"丹阳大战"、南北朝时的马圈大战、宋末的宋金之战和明清两代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刘邓大军李先念率部突围、抢渡丹江、挺进西北以及淅川县城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此留下了刀光剑影之遗迹。

 

 

老城镇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肩负着保护水质和脱贫攻坚的双重政治担当。他们结合实际,确立“水质至上,生态为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短中长”三线产业发展结合,助推脱贫攻坚。

短线抓中药材与果树套种、食用菌产业、蜜蜂养殖、光伏发电等,实现当年发展当年脱贫;中线抓以杏李、软籽石榴为主的生态林果产业,巩固脱贫成果,走向富裕;长线抓全域旅游建设,推动三产融合,实现乡村振兴。

 

 

老城镇生态林果产业形成规模主要得益于有两个好的发展模式。软籽石榴采取土地“三权分置”模式,当地群众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给“豫淅红”石榴公司,群众使了“租金”;公司把栽好后的果树倒包给群众,一棵树每年管理费8元,每亩90棵72元,群众拿到了“薪金”;同时约定,果树有效益时,农户公司效益分成比列为1:9,群众拿到了“股金”;实现了一地生“三金”。

 

 

杏李产业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带动、支部引领、群众主体、效益分成的“公司+农户”模式。实施办法是:政府把龙头公司引进来,公司包苗木供应、包技术服务、包产品销售;村两委负责督促农户按公司提供的树苗栽好、管好;农户把公司提供的树苗在自己的责任田上栽好,按公司提供的技术管理好;效益分成,第四年每亩效益要达到3000元,达不到公司补到,达到这个目标,公司提取15%(奖村集体5%),农户85%。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村集体经济有收入,调动三方的积极性。

模式新,机制活,群众发展生态林果产业的积极性高。老城镇近4万亩耕地,目前,已栽植杏李3万亩、软籽石榴7千亩、竹木混交林3千亩,基本实现了生态林果产业全覆盖。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态老城雏形已现。

今年,3万余亩杏李、7千亩软籽石榴已初具规模并进入盛果期。贫困户脱贫后,后续有林果产业支撑,人均1亩多果园,年收入一万块左右,使群众走向“富裕”,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前奏。

 

 

老城镇镇长姚云亭介绍说:“我们要牢固树立‘水质至上,生态为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到实处,带领群众实现‘水清民富’的美好愿望。”(黄明飞  通讯员  孙波  叶俊哲  赵菲燕)

责任编辑:晴天
免责声明:本网所有文章、照片版权均属原作者,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观点。本网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刊登,不承担法律责任。 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等违法违规内容, 请致电010-56382977,一经核实,立刻删除。